元青花452  

雜說元青花與景德鎮

新浪收藏

  說起元青花,必然提到景德鎮。在瓷史中,可以說元青花就是景德鎮的代名詞。 景德鎮於東晉時期建鎮。宋以前曾稱新幹鎮、昌南鎮。宋代景德年間(1004~1007),宋真宗命景德鎮燒禦器,於底書“景德年制”款。因為這種瓷器光致茂美,故四方仿效,將之稱為景德鎮瓷。此後景德鎮之名遂起,而昌南鎮之名則漸漸不用。宋政府根據既成事實,正式將該鎮改名為景德鎮。  

  景德鎮陶瓷業始於漢代,至今曆兩千餘年而不衰,這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有利於制瓷的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景德鎮附近的高嶺土、瓷石、釉料、耐火材料等自然資源蘊藏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們被運到景德鎮,近者數裡,遠者百里,非常方便。景德鎮既處於萬山之中,又處於昌江中游。昌江發源于安徽祁門大洪山中,與其支流西河、東河匯合於景德鎮。從這裡可經鄱陽湖出長江,直去東海。元代,景德鎮瓷器原料的供應和產品出口,主要依賴于流經鎮區的昌江各支流與昌江下游。著名的元青花產地湖田窯就位於流經鎮內的昌江支流南河兩岸。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宋代就在景德鎮設立了司務所,朝廷遣官督瓷以貢京師。光致茂美的“景德年制”瓷也使景德鎮名揚中外。  

  元代政府對景德鎮制瓷業非常重視,朝廷在景德鎮設置了“浮梁瓷局”。《元史》卷八十八記載:“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燒造瓷器。”這是元代在地方上設置的唯一掌燒瓷器的官方機構。關於浮梁瓷局,學術界有二說。一說認為成立於至元十五年(1278),結束於至正十二年(1352),曆七十四年。瓷局結束的那年也是元王朝在景德鎮統治勢力動搖的那年。另一說認為,浮梁瓷局設於至元十五年,它的使命不僅是督瓷,而更主要的是課稅,以滿足朝廷財政之需。浮梁瓷局至遲在泰定年間(1324~1327)就被撤銷了,代之而起的是“課稅局”——元代中央政府在景德鎮設置的專門收瓷窯稅金的機構。課稅局長官由地方行政長官兼任,稱提領,燒造官窯瓷的政策是“有命則供,否,則止”。“有命則供”時,在民間窯場中燒官府的定燒器,再印上“樞府”、“太禧”、“福祿”等銘款,以示與民間用瓷的區別,“樞府”卵白釉印花器就是一例。《景德鎮陶瓷史稿》曾經介紹,元泰定時期,止脫為提領,課民窯,因為他對民窯的剝削稍輕一些,因此民窯一時稱盛。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後,連年戰爭,各地各大窯場在戰火中苟延殘喘,生產均屬於低潮時期,而景德鎮並非這次動盪中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元代初期,在全國人口銳減30%的情況下,景德鎮人口卻大幅度增長,從宋鹹淳五年(1269)到元代前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代有兩個至元年號)的二十一年間,淨增了40%。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稅的暫時延緩、免遭戰火的幸運,使景德鎮元代瓷業大發展,這是青花瓷成熟於元代景德鎮的大歷史背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谷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