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鑽火熱背後藏隱憂:普通消費叫好不叫座
北京商報
奢侈品變身投資品
據瞭解,蘇富比拍賣行11月13日在瑞士以8300萬美元高價拍出的這顆59.6克拉粉色鑽石顏色為Fancy Vivid Pink,淨度為IF,而且是Type IIa型。在鑽石世界中,紅色、藍色、紫色等因極為罕見而價值高昂。粉紅鑽更稀若晨星,重5克拉的粉紅鑽已是罕有珍品,業內人士稱,重59.6克拉並擁有彩鑽最高顏色級別的“粉紅之星”,“實在是稀世瑰寶”。
而在三年前,蘇富比拍賣行在瑞士日內瓦以4544萬瑞士法郎(約合4575萬美元),高價拍出一枚重達24.78克拉的稀有粉色鑽石,刷新全球單顆鑽石拍價紀錄。美國地質學會將其評為濃彩粉色鑽石,純度達到VVS2級,屬極微瑕鑽石。拍賣行權威部門將其品級定為2A級,表明它十分稀有。拍賣前預估價在2700萬-3800萬美元之間。
中山大學寶玉石鑒定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彩色鑽石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參照近十年來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著名拍賣公司的彩鑽拍賣記錄,不難發現彩鑽價格主要建立在顏色稀有程度及消費者偏愛之上,對價格影響最大的是其顏色色系、色彩瑰麗程度,包括飽和度、亮度和次要色調”。在彩鑽中,克拉單價通常與大小成正比,另外,淨度、拍賣時間、品牌、類型等對其成交價格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合成和經優化處理的彩鑽可能會影響部分彩鑽的價格,但總體價格和天然彩鑽價格之間沒有發現必然聯繫。專家指出,尤其需要關注的是,高檔彩鑽目前表現顯示其商品屬性已從一般的奢侈消費品轉變為資產投資品。
市場低迷
普通消費叫好不叫座
一邊是拍場的火爆,一邊卻是大消費市場的冷清。彩鑽認可度儼然沒有白鑽或其他品類寶石高。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珠寶市場發現,彩鑽在櫃檯呈現出的品類不及白鑽的1/10。甚至多家商鋪表示沒有彩鑽經營,“如果顧客有要求,可以定制。”在雙安商場的金象珠寶專櫃銷售人員這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商家代為尋找彩鑽,成交價就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了。”並沒有統一的定價機制。一顆淨度值高、較好切割、重量約在1克拉的色彩鑽石售價區間在2萬-20萬元之間,但同等級的白鑽零售價則基本穩定在10萬元上下。
佳士得拍賣珠寶部專家蔣肇豐表示,“市場上白鑽比較普遍,因為市場比較廣泛。彩鑽相對來講比較稀有”。而這種彩鑽指的是顏色、成色比較頂級、品質比較高的彩鑽。“比如要從很多顆鑽石裡挑出一顆等級好的,達到珠寶等級、珠色完美的白鑽可能要1000顆白鑽。如果要挑一顆濃彩或鮮彩的彩鑽,估計要超過100萬甚至1000萬顆鑽石裡才有一顆。”可見彩鑽的稀有度比白鑽高很多。
對於市場認可度不高,陝西戴夢得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高宏達認為主要是“雜色”鑽石惹得禍。嚴格意義上的彩鑽應當是寶石學中符合“純光譜色”的稀有鑽石,在光譜對照表中能找到相應的位置,採掘出產率約為白鑽的萬分之一,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一般能賣到同等級同重量白鑽的2-10倍,鑽石重量越大等級越高,與同級別白鑽的價差越大。而國內市場上所流行的所謂彩色鑽石並非“純光譜色”鑽石,多為雜色鑽石,一般3克拉以下的雜色鑽石批發價比同級別的白色鑽石更為便宜,根據雜質含量的差別,價格一般為同等白鑽價格的1/3-1/2。但中國商家一般都不會強調這個差異,就當“彩色鑽石”賣,長此以往,使得零售商以及市場消費者的興趣有所喪失。
“除雜色鑽石,更為嚴重的是目前市場還存在根本不是鑽石冒充彩鑽銷售的情況,這種作假比例也比白鑽要高。”高宏達說。
標準缺失
定價管理難統一
評價標準的缺失是彩鑽無法打開大消費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彩鑽其實沒有辦法像白鑽那樣建立一個完備的評價等級體系”。據蔣肇豐介紹,目前白鑽評價的等級比較規範,“就白鑽而言,最優完全無色,帶有一點點黃或者咖啡色則品質下降。這是很容易區分的,因為它每一個顏色等級的範圍都區分得非常仔細,按照美國GIA的等級也是很容易看得懂的。就算對珠寶並不十分瞭解的消費者根據證書也能判斷其價值、品質。但是彩鑽和其他的有色寶石一樣,顏色方面的評價非常主觀,即便證書上說它是屬於哪個顏色的等級,但打證書做鑒定的化驗師可能跟顧客的眼光有一點點差別,這個差別就可以演變成價值,或者是喜好上的非常巨大的差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彩鑽的價格目前尚無一個很規範的系統。
“對於普通消費者,肯定要看多一點,多積累一點經驗,多諮詢珠寶業界裡有經驗的人士,才能知道彩鑽到底好不好。”高宏達建議消費者在沒有專業技術人員鑒定的情況下,首先應向合法商家購買彩鑽,其次顏色選擇也需謹慎,因為一般肉眼很難辨別“雜色”與“純光譜色”的差別。粉色鑽石多來自澳大利亞天然礦區,是目前比較保險的一類彩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