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的收藏和鑒別

 四必看教你肉眼辨文物真偽

新京報 微博

   【瓷器介紹】

  “各種釉彩大瓶”,也號稱“瓷母”,是乾隆時期燒造。高86.4釐米、口徑27.4釐米、底徑33釐米,被認為是如今世界上僅此的唯一一尊。全器共有16道紋飾、15種釉彩,腹部還彩繪了12幅吉祥圖案,是我國官窯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種類最多、工藝最複雜的瓷器。

  第一眼:看造型

  馮小琦指出,每個時代的瓷器都有其標準器形,其間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尊瓷器瓶是洗口,長頸,長圓腹,這種器形在乾隆時期特別的多。

  第二眼:看胎釉

  馮小琦指出,此尊大瓶所使用的釉包括多個時代的品種。從燒造工藝上看,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等均屬高溫釉、彩,需先焙燒。而粉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低溫釉彩,需後焙燒。如此複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性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這只有在清中期才能做到。

  第三眼:看裝飾

  這尊瓷器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很多,有釉上彩和釉下彩。其中,使用的釉上彩裝飾品種有金彩、琺瑯彩、粉彩等;釉下彩裝飾品種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

  與此同時,主題紋飾在瓶的腹部,為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吉祥圖案,共12個開光,其中6幅為寫實圖畫,分別為“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其中不少裝飾是乾隆時期才出現的。

  馮小琦表示,這如此多的釉色、繁複的裝飾都是乾隆年間的特點,各種紋飾畫法也是乾隆時代常用的。

  第四眼:看款識

  此尊大瓶外底中心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三行款,這幾個款識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 詞彙辨析

  胎質疏鬆、畫工拙劣、有作舊痕跡、沒有古物風格的造型、線條生硬的輪廓,款識書法的無力……這些詞彙是專家鑒定判斷贗品時經常使用的,緣何贗品會胎質疏鬆,作舊痕跡又是怎麼造成的?新京報(微博)(微博)專訪相關專家為之一一辨析。

  胎質疏鬆:彭曉陽指出,古代陶瓷的胎質比現代陶瓷要緻密,因為從材料工藝學來說,古代陶瓷材料的淘洗、研磨過程決定了胎質的密度特徵。對此,馮小琦也指出,現代瓷器燒造中由於溫度達不到一定程度會造成胎質疏鬆的現象。不過,古陶瓷胎質也因胎不同窯口、不同窯位、不同瓷土而有疏鬆和緻密之分。

  作舊痕跡:馮小琦介紹,一般新瓷器都有很亮的光澤,古陶瓷由於時間長久就沒有了這種亮的光澤。為此做贗品的就會用各種方法去掉這種“光”。主要是用強腐蝕性的酸去“咬”。咬是行話,其實是在瓷器上刷一層酸把瓷瓶表面的“光”去掉了,“同時還有用茶水泡、用堿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谷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