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钱选的《宋太宗蹴鞠图》  

中國古代的蹴鞠:世界足球之源

《東方收藏》

《辭海》對於“蹴鞠”的解釋是這樣的:蹴,即踢;鞠,是指古時的一種皮球。蹴鞠就是指用腳踢球,這是我國古代對足球運動特有的稱謂。

  四千六百年前,一場影響華夏文明進程的部落戰爭在河北涿縣展開,黃帝與蚩尤大戰了很多年,難分勝負。最終,黃帝擒殺了蚩尤,為了發洩餘恨,黃帝將蚩尤的皮扒下來做成靶,讓士兵射箭,並把他的胃填充起來做成鞠,讓部下戲玩。這段故事記錄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帛書上,這是有關蹴鞠起源最早的傳說。不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難以考證。兩千多年後,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此時,蹴鞠運動才開始得到真正的發展與興盛,成為人們喜愛的活動,而它的發源地,就是當時齊國的都城——山東臨淄。

  西元前三世紀早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當上了趙國的宰相,為了共同抵抗秦軍,他來到齊國,在他對齊宣王的遊說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著名的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這段話被記載在《戰國策·齊策》中,這裡提到的蹋鞠也就是蹴鞠,蹴,即是蹋的意思。這是世界上對蹴鞠運動最早也是最明確的記載。至於兩千多年前的齊國人是如何蹋鞠的,文中沒有留下更多的資訊。

  至於“蹴鞠”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這篇傳記,記錄了兩位元名醫——扁鵲與太倉公的故事。在《史記》中,司馬遷收錄了25篇被淳於意稱為“診籍”的病例,在其中的一篇病例中,淳於意以一個醫生的視角,記錄下了一位元病人因不遵醫囑而導致死亡的全過程。這位病人名叫項處,是世界上有記載的第一位足球迷,同時也是第一位因迷戀足球而喪生的球迷。當時,項處生活在現今的青島一帶,由於患病來到臨淄求醫。淳於意診斷項處,囑咐他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動,否則會吐血身亡,但是項處不聽吩咐,仍然外出蹴鞠,結果出現了冒冷汗、吐血等症狀。淳於意料定,項處不可能活到第二天傍晚,果然到第二天傍晚,項處就死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有明確史料可查的、為足球而死的第一案例。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不僅記載了世界上第一位足球迷,而且還第一次使用了“蹴鞠”這個名稱。從這以後,兩千年來中國古代的這項運動,就一直被稱為“蹴鞠”。

  蹴鞠在漢代是非常興盛的,達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西漢初年,蹴鞠得到了貴族階級的喜愛,進入宮廷。當時在皇宮及長安城內,還設有專門的“鞠城”,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足球場。那麼漢代的鞠城和蹴鞠規則與現代足球有什麼不同呢?

  大約兩千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李尤的東漢人為一座鞠城的完工題寫了一篇銘文,叫做《鞠城銘》,這篇銘文為後世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競技規則:“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短短六句四十八字,將漢代蹴鞠的比賽場地、比賽人數、運動特點等向千年後的人們傳達了珍貴的資訊。圓鞠方牆即球是圓的,城是方的。因為漢代人崇尚天圓地方的自然觀念。圓鞠方牆,仿象陰陽,陰陽二元說貫穿於中國整個社會。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因為漢代人崇尚自然,自然規律中一年有12個月,所以場上隊員有12名,雙方各6名隊員。另外建長立平,當時有裁判,裁判要秉公執法,不應該阿私、偏袒任何一方,這說明當時漢代蹴鞠設有專門的裁判,有專門的規章制度。

  漢代人還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足球的專業文獻。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歸為軍事訓練類,只可惜這本書在唐代以後就失傳了,所以我們現在無法得知更加詳細的資訊。

  漢代的蹴鞠運動比較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現代足球,不同的是,上場的每隊人數只有6人,而且還允許推摔這種現代屬於犯規的動作。這種對抗激烈的蹴鞠運動在當時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培養勇敢、耐勞的精神。因此,在漢代,蹴鞠也是軍事訓練一種很好的手段。漢代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北征匈奴的時候,就讓士兵訓練蹴鞠,來鍛煉他們的意志、體力和戰鬥力。漢武帝家中也養有鞠客,就是蹴鞠運動員,漢武帝除了在宮中觀看蹴鞠,也到鞠城當中觀看蹴鞠,另外還跟匈奴俘虜比賽過蹴鞠。

  在漢代,除了直接對抗性的蹴鞠形式之外,還發展形成了一種有音樂伴奏的樂舞式蹴鞠,在眾多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女子梳著高高的髮髻,揮舞長袖,腳踢足球,姿態瀟灑,旁邊還有樂器伴奏。

根據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都非常迷戀蹴鞠。唐玄宗時有一名蹴鞠高手叫姜皎,人稱姜七,唐玄宗未登基時就對他喜愛有加,登基後更是封了他“殿中少監”的職務,還允許他和後妃們床挨著床睡覺,而李隆基這樣做就是為了能讓薑七陪自己踢球。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也都酷愛蹴鞠。元代畫家錢選所作的《宋太祖蹴鞠圖》就描繪了趙匡胤、趙匡義和大臣們,在公務繁忙之時,忙裡偷閒一起蹴鞠的情景。此外,在唐宋時期,女子蹴鞠更加盛行,這一時期,蹴鞠也更加平民化,成為兒童的重要娛樂方式。

  唐代還開始出現了標準的球門,球門上面有風流眼,以隊員踢過風流眼,不落地為勝。球門是在中間的,兩邊人員的站立、有哪些人、每個人員的名稱也都有了,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這種間接蹴鞠的形式激烈程度減少了,它強調技巧性,更加趨向於表演的性質。除了這種間接蹴鞠的形式之外,唐宋時期,一種自娛自樂的白打蹴鞠開始盛行。《水滸傳》裡的高俅高太尉眾人皆知,而他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因為球技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官運亨通,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了。

  宋代是蹴鞠發展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出現了全國性的蹴鞠行業組織“齊雲社”,和全國性的蹴鞠比賽“山嶽正賽”。

  齊雲社又叫圓社,類似於今天的足協,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專業組織。齊雲社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組織全國性的比賽,“山嶽正賽”就是齊雲社組織的,每年舉行一次,目的是對蹴鞠藝人的水準進行評價和考核。比賽時,通過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確定藝人的技術等級,裁判則由齊雲社派人擔任。

  蹴鞠運動的發展在漢代達到了第一個高峰,當它延續到唐宋時,又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唐朝與宋朝的皇帝大都喜愛蹴鞠這項運動,皇帝帶動宮廷、宮廷延伸貴族、貴族影響民間,蹴鞠的發展在唐宋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不過,漢代時那種激烈的直接對抗形式在這時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谷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