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賭石  

《翡翠收藏入門》之賭石場口

新浪收藏

  緬甸翡翠出產于該國的東北部,這裡與中國雲南省鄰近。礦區貫穿烏魯江流域,夾持在高黎貢山與巴蓋崩山之間,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20公里,面積為1400平方公里。選礦中心在隆肯,距密支那136公里,距中國騰沖360公里,距泰國的清邁1200公里。採礦營地有三大處,老場區、後江場區、小場區。

  礦區氣候炎熱,年平均降雨量為4000毫米上下,春複季是降雨最多的時候,不便工作,因而採礦和現場交易都在秋冬時節進行。每當中秋之後,各咱人馬分頭湧入營地,當中有挖玉人、玉石商、尋寶者和各種生意人,高潮時可達20多萬,景象繁亂。自60年代以來,這種狀況越演越烈,常久不衰。

  緬甸翡翠的開採,至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曾經起起落落,而今仍是方興未艾。隨著翡翠的大量輸出,場區在擴大,場口在增加。現在礦區的範圍已擴大到東起和平,西至紅木林,長約240公里;南起溫朵,北至拉班,寬約170公里。三大場區的坑洞,大小已有100多個,狀如星落棋布,有知名度的不下70處。

  如下據資料顯示:老場區包括帕敢場區,大馬坎場區、新場區,因地旦上連成一片,位於烏魯江的上中下游,發現和開採時間最早,範圍最大,場口最多,是緬甸翡翠的主要產地。

  帕敢場區

  這個場區是沖積或殘坡積礦床,位於烏魯江中游,開採時間始於西元一世紀。目前挖掘最深的坑洞已達第五層約為30米左右深。第一層所出的塊體幾乎都是黃砂皮殼,第二層多見紅砂皮殼,並帶有蠟皮,第三層為黑砂皮殼,第四層為灰黑皮殼,第五層為白黃皮殼,大多有蠟皮。場口之間的塊體有著明顯差異,區別並非易事,通過認識場口記清各自的特徵,方能熟中生巧,準確作出判斷。這個場區主要場口有:老帕敢、麻母灣、惠卡、擺上橋、大古地、赤通卡、格拉莫、猛毛、東郭、馬拿、結崩窮、莫老埂、仙洞、香公、窮瓢、南英、育馬、格銀窮、東磨、格拉莫窪、帕丙、資波、陷典、苗畢、莫地、帕扁、三決、哼定、橋烏、老寨棚子、嗆叭、三岔河、莫敢。

  大馬坎場區

  這個場區位于烏魯江下游,老場區的西部,屬於沖積礦床,開採時間比帕敢場區晚200年左右。以大馬坎場口為代表,著名場口近20個,掘進深度已達第五層,多見關山半水石。著名場口分別有:大馬坎、黃巴、莫格疊、雀丙、磨隆基地、大三卡、南絲利、南色丙、西達別、約英拱、那亞董、美林強、苦麻、膽秀。

  新場區

  位於烏魯江上游,老場區的東部,開採時間較早。這裡是表生礦,不需深挖便能得到翡翠塊體,但大都沒有皮殼,屬原生型礦床。人們習慣地稱這裡的塊體為新場石,因而得名新場區。新場區的坑口較多,但使用時間最短,易被廢棄。比較穩定的場口有:大莫邊、小莫邊、格底莫、婆之公、莫西薩、班弄、馬撒、三卡莫、卡拉莫、三客塘、莫班窪。

  後江場區

  後江是烏魯江北側的一條支流,名為康底江。翡翠礦區分佈在江畔,因而稱為後江場區。這裡也是沖積型礦床,開採時間較晚,大區在十六世紀初葉。這裡包括後江和那莫兩個場區。雖然兩地相距不遠,所產翡翠塊體卻有天壤之別。後江場區所出產的塊體,一般在300克左右,品咱多,質地優,上殼薄,幽默產上乘。現掘近深度已超過第六層,約為30多米深,第三、第四層都有隔層,前二層與老場區的情況類似,第六層的塊體皮殼幾乎都是黃蠟殼,第六層之後的隔層比較厚,目前出礦率較低。主要場口有:磨隆、比四都、格母林、帕得多曼、香港莫、莫東郭、莫地、加英、不格朵、格青莫。

  那莫場區

  那莫是緬語,意為雷打。這個場區也叫雷打場區,所出的塊體稱為雷打石。這個場區位于康底江上游,多見為表生礦,塊體低劣,裂紋多,底水幹硬度差,質地疏鬆,絕大部分不能切割製作,雖有綠色大多屬於變種石其價值十分低廉。雷打石的變種原因,需從成因上作進一步的探明,看其中下層是否能有變化,希望能出正宗翡翠。近些年業,人們已逐漸對這個場區有了新的看法。1992年初,這個場區發現了一塊巨大如屋的優質塊體,尤如暴出奇跡,一時引起轟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場口只有:那莫、勤蘭幫、猛蘭幫。

  小場區

  這個場區位于烏魯江南面,面積約為45平方公里,比後江場區大三倍,只因場口不多,人們把它稱為小場區。這裡是原生礦床,曾產過許多優質翡翠,是整個緬甸翡翠礦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個場區最深的場口已采到第四層,以黑色帶蠟殼的塊體為多,最有名的場口是:南奇、南莫、莫六、細莫、莫罕、南西翁、烏起公、那黑、通董、磨六磨、摸格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谷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