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賞:安徽繁昌窯青白瓷
光明網
青白瓷是對天然瓷土材料人為控制含鐵量後生產出的一個新品種。正是由於有了它,明清兩代才會演繹出斑斕絢麗的彩繪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這樣一朵奇葩。1995年,全國古陶瓷學術年會在繁昌召開。一百多位知名學者雲集繁昌,實地考察,給予當地出土青白瓷以極高的評價,並將其命名為“繁昌窯”。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曾組織會員兩次到繁昌窯考察,豐富的窯址青白瓷殘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窯遺址分佈在安徽省繁昌縣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帶,現已發現窯址多處,主要有柯家沖窯、洛沖窯、姚沖窯、半邊街窯等,面積約1平方公里,遺留有龍窯30餘座。其中,以位於繁昌縣南郊的柯家沖窯址面積最大。雖然燒造的是民間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潔瑩潤,達到了較高水準。經專家初步認定,繁昌窯始燒于五代,興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長江下游專燒青白瓷的重要窯址,對研究我國青白瓷的早期發展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0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和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歷時兩個多月的科學發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積中,就清理出北宋龍窯窯址一座,作坊遺址一處,還出土大批瓷器標本及窯具,其中較完整或可復原的器物數百件。從發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窯的性質是民窯,以燒造民間生活實用瓷與冥器為主,品種有碗、盞、杯、碟、盆、盤、盂、瓶、罐、盒、爐、壺、奩、俑、玩具、穀倉等。造型工整,製作精細,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繁昌窯產品的工藝特點是:胎質相對來說普遍較厚,大都為矮圈足,足圈外直內撇,穩實而厚重,以素瓷為主,少量的瓷器有簡單的刻花、印花,樸素無華。
通過實物可以確證,這些窯址遺物既有青白瓷窯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個性:
繁昌窯的碗、碟或寬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淺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極具地方風格。
從五代到北宋,繁昌窯還注重托盞的燒造。托盞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漸演變的,形制很多,造型各異,有荷花形、蓮蓬形,還有高托柱素面托盞和連托盞。
窯址發現的盒分鏡盒和粉盒兩種。鏡盒有扁圓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蓋,蓋頂蒂形鈕青白泛翠。粉盒腹徑約6釐米左右,形制多樣。
執壺有多種。雙系盤口壺是繁昌窯的典型器,盤口束頸,系置於肩二側,多見於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長頸喇叭口壺、折肩壺、瓜棱壺等,是繁昌窯的一般產品。
繁昌窯的杯也種類繁多,有高足、圈足、臥足、餅足等。
有學者將繁昌窯青白瓷與宋代以前的瓷器進行器形比對,認為它具有五代的特徵,這說明繁昌窯也是中國青白瓷的發源地之一。
由於繁昌窯的研究還在深入進行中,所以對窯的性質專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鑒定站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李廣甯指出:“當時的南唐國就在繁昌這片區域,繁昌窯每年燒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進貢給皇上,所以具有官窯性質,其他差一點的流入市場銷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確定窯址,如果能確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窯,將對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留言列表